《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
东汉末年历史风云: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以战争为主线,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及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晋,反映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转化,概括这一时代历史巨变,塑造众多三国英雄人物。
文学特色之“义”:小说开篇“桃园三结义”,“义”贯穿整部作品,尤其通过关羽形象宣扬“义”。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髯长二尺被称“美髯公”,小说第 1 回描写其“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加“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构成整体形象,多处表现其忠义性格,是“义”的典型化身。
历史长剧演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文学成就与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长篇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三国历史,在民间传说等基础上加工而成,取向现实主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取得很高成就。
文化精神体现:以人物为载体衍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如仁、义、礼、智、信、勇等,通过魏、蜀、吴三国故事揭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规律,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体现人民群众愿望。
作者及作品特点: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其章回小说在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日趋成熟,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表现题材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描写人物从英雄豪杰到平民百姓,塑造典型从突出特征到刻画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为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鼎盛奠定基础。
内容与素材来源: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参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写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主线索是蜀汉政权建立及灭亡至三分归晋过程,穿插各分支线索,通过错综复杂政治军事斗争再现三国时期社会现状,描写大小战争上百次,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写法随战争特点变化,同时兼写其他活动营造紧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