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特点与内容
一、战争形式多样化
书中描述上百次战争,可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如水淹七军;
又可分为攻战、守战;
或分伏击战、偷袭战;
或分阵地战、游击战;
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丰富多样。
二、军事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曹操南侵是为完成统一大业;
刘备联吴抗曹是为有立足之地并振兴汉室;
诸葛亮南征是为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纠纷,稳定后方以对付曹魏。
三、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智能,能否采纳部下善计良策;
能否正确判断敌情;
能否客观分辨忠奸;
能否冷静处事,大小战争胜负皆与斗智用计相关,《漫稿》举多例,建议翻阅原书。
四、着重写人,略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经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
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
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塑造人物性格形象。
《三国演义》主体内容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主体内容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部分;
主要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刘备、周瑜、孙权、赵云等;
反映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渗透转化,概括历史巨变,塑造英雄人物。
三国主要政权简介
魏国:势力最强,占据中原,220 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汉朝结束。
蜀国:刘备建立,先后大败曹操于赤壁,斗智孙权于荆州,巧夺刘璋于川蜀。
吴国:吴大帝孙权称帝,蜀军攻魏,曹魏无法分兵东向,于是孙权称帝。
创作特点与历史叙述
采用浅近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以宏伟结构,将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依史以演义,创作目的是描绘形象化三国兴亡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意图鲜明,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终于晋太康元年(280 年),较完整叙述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历史,借鉴编年体史书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有机组织百年历史故事,以写实态度展现历史过程,给后人留下很多启示。
内容简介与人物塑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塑造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罗贯中因此获得重要地位。
描写大大小小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艺术特色总结
采用浅近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以宏伟结构组织事件和人物,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将雅、俗文化融为一体,按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扭合,使作品具有丰富文化蕴涵,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折光,又沉淀广大深沉民间思想,是形象化三国兴亡史和民众眼中政治、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