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三绝”
一、智绝——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后攻取益州,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 54 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二、奸绝——曹操
字孟德,小名阿瞒。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义绝——关羽
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虽受曹操厚待仍借机离开去追随刘备。
赤壁之战后,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后长期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在与曹仁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使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其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其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