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被俘。这次永别,他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词句赏析
1.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南唐自先主李昪于 938 年立国,至 975 年后主亡国,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成数言。版图共有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大国。“四十年来家国”道出南唐经过李升、李璟、李煜祖孙三代的统治已有四十年了,“三千里山河”写出国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江南之地的富饶奢华。“四十年”之“时”,“三千里”之“空”,对仗工整,一实一虚,时空呼应,运用得非常大气而巧妙。
2.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宫中危楼高阁,栖凤盘龙,上迫云霄;御园内遍布名花奇树、草木葳蕤,烟聚萝缠,一派豪华浓艳的景象。据宋人笔记中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可见其豪奢。所以此词的上片可视为实录,而且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已开后来宋人豪放一路。上片结拍:“几曾识干戈?”顺着前面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而来,峰回路转,承上启下,生出下片屈为臣虏的情景,转折之妙全在于自然流走,绝无拗折痕迹。
3.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自从做了俘虏,李煜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4.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最使李煜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他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娥们垂泪而已。教坊的音乐是李煜平日所钟爱的,他前期的不少词中都有听乐的记载,然而此时笙歌已不复能给人带来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从一国之主骤然沦为阶下之囚,李煜的感受自然是深沉悲痛的,然而千愁百感从何说起,况且面对着这些幽居深宫的宫女,于是只能挥泪而别。
三、艺术特色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时空对举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前半句描述的是四十年来的家国,后半句形容三千里地的山河,让家国和山河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对比,达到虚实结合的目的。
四、人物性格与词作关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李煜举国与人,不“携血属以赴火”,还有心思“听教坊离曲”,不可思议。然而这首词很能见出李煜的性格,他“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确实不知战争为何物,甚至对人情世故懵懂无知,简直就像一个孩子。这是他“为人君所短处”,却也正是他“为词人所长处”。正因为他“不失赤子之心”,所以作起词来无所掩饰,不管是快乐是悲伤,都抒发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其词如见其人,这首词就是一幅惟妙惟肖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