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与《七侠五义》之比较
一、含义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是清代石玉昆所著。
《七侠五义》原作者俞樾认为侠客不应只有三个,将“三侠”(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惠)增加为“七侠”(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双侠拆为丁兆兰、丁兆惠、小诸葛沈仲元、东方侠智化、小侠艾虎)。
二、内容
《三侠五义》第一回为“狸猫换太子”。
《七侠五义》第一回删除“狸猫换太子”情节,俞樾先生(曲园)在赞赏肯定《三侠五义》的认为其中“狸猫换太子”故事“殊涉不经”,乃“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写第一回。
三、出版时间
《三侠五义》在 1871 年以前成书,1879 年出版。
《七侠五义》在 1889 年由清代文人俞樾先生改订并出版。
四、后世影响
《三侠五义》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作品,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堪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掀起了各类武侠题材文学作品的高潮。其武功技击(如点穴、暗器、剑诀、刀法、轻功提纵术等)、江湖勾当(如闷香、百宝囊、千里火、夜行衣靠、用毒、皮脸面具等)以及机关埋伏(如八卦连环堡)种种名目之演述,均对以后武侠小说之内容素材有决定性影响。此后武侠公案、短打评书盛极一时,如《五女七贞》、《彭公案》、《永庆升平》、《小五义》,民国《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纷纷问世。清末民初亦有大量知识分子投身武侠小说创作,如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还珠楼主的《蜀山奇侠传》,一直到港台金庸的《神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古龙的《楚留香传奇》、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等都受其影响。
《七侠五义》除删除《三侠五义》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情节外,内容与《三侠五义》完全一致。
五、主要人物
三侠: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双侠丁氏兄弟(丁兆兰、丁兆惠)两人算一侠。
七侠: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南侠御猫展昭;双侠丁兆兰、丁兆慧;东方侠黑妖狐智化;陕西侠;面判官柳青;小侠小义士艾虎。
五义(五鼠):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六、改编情况
曲园俞氏修订之《七侠五义》,于第一回内删去真宗醉酒许诺诸多细节,剧情无大差。俞樾对《三侠五义》的改编不大,主要是把第一回做了补充说明,根据宋史补充了包公的身世以及龙图公案的由来,考据了开篇狸猫换太子之事历史上无据,还原了宋仁宗身世之谜,还验证了八王赵德芳原型为宋太宗儿子赵元俨。他将原书中的北侠等三侠改成四侠,加上小侠艾虎等凑成七侠,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但后三侠故事线较单薄,更像故事中的工具人。
三侠五义原是民间话本小说,是石玉昆演出脚本,经俞曲园删改后进入士林圈子,地位超然。这情况类似金庸武侠小说,起初被视为“毒草”,后因学者喜爱并开研讨会发展出“金学”而得以登堂入室。